爱查地名网
导航: 首页 山西 临汾 襄汾县 新城镇 丁村村
丁村村介绍
丁村村
丁村民居始建明代,清代续建,历时近400年,现存宅院33座,房舍498间,占村庄大部分面积,基本是明清时期丁村的原有布局。各院落建筑布列不同,造型雕刻亦异。多数建筑上留有年款题记和匠师姓名,是研究中国北方村庄民宅布局和建筑形式的重要实例,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幢幢气势恢宏的古民居,一件件价值连城的古石器;这里记叙着明清建筑的辉煌,更记录着旧石器时代文明的足迹;这里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丁村民居和丁村遗址的所在地。 丁村是一座宝库,地上地下,表里如一。无论从考古学、建筑学、民俗学的角度,还是从戏剧、艺术、美学的角度,这里都有丰富的可资研究借鉴的实证材料。 丁村民居位于山西省襄汾县新城镇丁村,明代始建,清代续建,历时近400年,现存宅院33座,房舍498间。丁村民居从东北向西南延伸,大体分北院、中院、南院、西院四大组,以村中心明代建筑观音堂为领首,以丁字小街为经纬,分落于北南西三方。这些民宅布局合理,建筑气派讲究,横径曲巷,院院贯通,连接巧妙,在建筑的时代风格上各有不同。北院以明代建筑为主,中院为清代雍乾朝者为多,南院则以道咸者居首,西北院皆为乾嘉时所筑。 丁村明清民居建筑不但风格典雅独特,布局错落有致,而且在建筑装饰艺术上更具有特色,在建筑的各个部位,大多有木、石、砖雕,举目皆是,美观大方。那些琳琅满目的浮雕、阴雕、阳雕;人物、鸟兽、花草、静物;单幅雕、组雕、连环雕,均赋予审美的情趣和寓意深刻启迪后人的理念,如“禧禄封侯”、“连中三元”、“三羊开泰”、“鹤蚌相争”,特别是乾隆五十四年民居中厅栏板上雕刻有百戏图,“宁武关”、“岳母刺字”、“周仁献嫂”等剧目,不仅雕刻工艺精湛,表现手法绝伦,而且是研究中国戏剧史不可多得的史料。多数建筑上留有年款题记和匠师姓名,是研究中国北方村庄民宅布局和建筑形式的重要实例。 丁村文明的魅力不仅在地上,一片片断崖沟壑中的砂砾地下,还埋藏着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址。 在丁村附近的汾河两岸发现的丁村遗址,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北京周口店以外地区发现的首个大型旧石器时代遗址,它因发现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丁村人”而受世界瞩目。 1954年秋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山西考古人员组成发掘队,在丁村长约11公里、宽约5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考古发掘。先后发现了3枚丁村人十二三岁儿童的牙齿化石,两千多件丁村人打造的石器以及同丁村人同时生存的28种哺乳动物、5种鱼类和30种软体动物化石。 1976年,丁村遗址再次发掘出1块小孩的头骨化石。因其发现于丁村,故名“丁村人”。丁村人形态介于现代人和猿人之间,其门齿具铲形特征,与现代蒙古人相近。 从发掘的两千多件石器来看,丁村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绝大部分是以角页岩为原料,经过摔砸、碰砧而成。石器的类型都比较规则定型,这表明其用途已有明显的分工。其中由厚石片打制而成的三棱厚尖状石器,是其突出的代表性器物。由于该石器有显著的文化特点,故命名为“丁村文化”。 如今,丁村出土的文物,陈列于丁村明清民居的北部院里,是研究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和人类发展的极为重要的科学资料。 2014年,考古工作者对古人类枕骨化石发现地—石沟村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出土石制品、动物化石标本1400余件,并在襄汾县南贾镇石沟村又发现了一块古人类的枕骨化石。 中国著名古人类学家、中科院院士吴新智、赵凌霞研究员,将发现的古人类枕骨化石,与亚洲直立人、早期智人、早期现代人相关标本进行对比,结果发现,石沟古人类具有印加骨的形态特征,为中国古人类印加骨高频出现增添了新的证据,推测石沟古人类可能属于早期现代人。石沟古人类枕骨化石对于探讨中国及东亚地区古人类的系统演化问题提供了重要证据。 信息来源:发展导报(太原) 还有4个地名与丁村村同名:贵州遵义遵义县山盆镇丁村村山西运城临猗县孙吉镇丁村村山西运城新绛县古交镇丁村村海南海口市龙华区城西镇丁村村
丁村村特产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