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查地名网
导航: 首页 陕西 渭南市 韩城市
韩城市介绍
韩城市
韩城市位于关中平原东北隅,距省会西安240余公里,北依宜川,西邻黄龙,南接合阳,东隔黄河与山西省河津、乡宁、万荣等县市相望。地处北纬35。18'50"~3552'08",东经110.7'19"~11037'24"。南北最长处50.2公里,东西最宽处42.5公里。边界总长168公里。总面积1621平方公里,占陕西省面积的0.79%,耕地42万亩,地形地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下辖7乡(乔子玄、卫东、板桥、薛峰、王峰、盘龙、独泉)、7镇(龙亭、芝川、芝阳、西庄、昝村、龙门、桑树坪)、2个街道办事处(金城、新城)、全市共辖33个居委会、276个村民委员会、1251个村民小组,韩城市总人口385735人,其中农业人口264479人,非农业人口121256人。1983年10月撤县设市,198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1986年12月被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历史文化 历史沿革 西周初为韩侯封国。战国魏置少梁邑,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29年)置夏阳县。王莽更名为冀亭县。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复名夏阳县。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废夏阳入郃阳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析置韩城县。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更名韩原县。五代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复置韩城县。1948年3月解放。1983年10月设立韩城市,为渭南辖市。 历史文化 韩城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便有人类活动,历史人物众多,文物古迹荟萃,有“文史之乡”和“关中文物最韩城”之美誉。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春秋时期赵武、乾隆年间名相王杰、现代著名作家杜鹏程等都诞生在韩城。韩城现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82处,馆藏文物万余件,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7处(司马迁祠墓、大禹庙、魏长城遗址、文庙、党家村古民居、普照寺、城隍庙)。元、明、清古建筑遍布城乡,其中元代建筑堪称陕西之最,位于韩城市昝村镇的普照寺被誉为陕西元代建筑博物院。韩城享有“小北京”之称,明清四合院民居建筑保存完整,尤以党家村最为典型,被国内外专家赞誉为“世界民居之瑰宝”、“人类文明的活化石”。韩城的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最具代表性质的有门楣题字、百面锣鼓、耍神楼、秧歌等。近年来,韩城市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南司马迁祠墓、中古城和党家村、北龙门的旅游格局,并融入了陕西省旅游东环线。 韩城梁带村两周古墓群位于韩城市昝村镇,距市区7公里。2005年4月,陕西省文物局开始对其进行挖掘。这座古墓群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50米,总面积为33万平方米,目前卜⑾至街苣乖?95座、车马坑64座,其中大型墓葬7座。从去年5月开始发掘以来,K1、M19、M26(M代表“墓”、K代表“坑”)已发掘结束,M27号墓正在清理中。 已发掘的三座大墓陪葬品极其奢华,发掘取得了重大收获,大批金、玉、铜、漆、石、铁器等罕见文物出土,许多都是国内首次发现。特别是M27中随葬品及其丰富,或年代较早、或保存较好,亦能反映出墓主确定为一代国君。此次发掘墓葬保存完好,且有带铭铜器,墓地的国别及许多历史、文化和手工业工艺之谜即将被解开,尤其是古老的芮国的文化内涵、世系、地望等重大问题将逐渐被撩开其神秘面纱。三座大墓出土的铜礼器,特别是鼎、簋、方壶、甑的器形和纹饰,据以往铜礼器年代学研究成果,梁带村三座大墓的年代为春秋早期。 韩城梁带村两周墓地规模较大、级别较高、布局完整、保存较好,历史上少有被盗,这样的墓地的发现在我省尚属首次,在全国也属罕见。韩城市两周考古主要集中在遗址调查方面,两周时期的墓葬发掘基本处于空白,而陕西全省同时期的墓地亦发现甚少,所以本次发现的梁带村两周之际的高等级贵族墓地,为了解和研究陕西及黄河沿岸周代的考古学文化,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墓葬制度以及社会历史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梁带村两周遗址已于今年5月被评为“2005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也将梁带村古墓群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韩城各大网站均有报道) 矿产资源 韩城位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翼边缘的内弯部和新华夏系第三沉积带的东部,以及秦岭、阴山两个纬向构造带之间,在长期的地质构造演变中,沉积了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其种类有:煤、铁、石灰石、白云岩、铝土、粘土、大理石、石英砂岩、沙土以及与煤、铁伴生的磷灰石、稀有分散元素等。其中煤炭储量达103亿吨,已探明27.74亿吨,占渭北煤田的35.5%。铁矿保有储量为3014万吨,铝土矿保有储量为19.58万吨,石灰石启遍布全市沿山地区,据华子山和西原两处探测,保有量为4444万吨。煤层气资源总量为2080亿立方米,达到开采品位的资源量为1907.6亿立方米,是渭北最大的气田。韩城水资源丰富,境内主要河流有九条:芝水、居水、泌水、汶水、盘河、白矾河、凿开河、院子河、堰庄河。另有支流六条,均属黄河水系。黄河流经市境东部,流程65公里。地下水资源也极为丰富。全市水资源总量3.6亿立方米,其中自产水资源总量为2.7亿立方米,客水资源总量为0.9亿立方米,合计可利用量2.5亿立方米,人均903立方米,亩均510立方米。在我国北方属比较优越的地区。境内黄河流程74公里,水资源总量为3.6亿立方米,可利用量为2.5亿立方米。 农业 农业生产条件良好,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等,粮食播种面积42万亩,总产量1.66亿斤。经过多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形成了椒、果、菜、畜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其中“大红袍”花椒以粒大、皮厚、色鲜、味浓而驰名中外,已形成百里三千万株生产规模,总产达1600万公斤,产量占全国的1/6,年产值近3亿元,占到农民收入的40%,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椒生产基地。2000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名优经济林花椒之乡”,2001年成功注册“韩城大红袍花椒”证明商标。建成西塬、芝阳两大花椒集散市场和重庆菜园坝直销市场。苹果面积稳定在10.2万亩,总产达6.7万吨,产值7770万元,以韩城中鲁果汁公司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所产果汁2万余吨。蔬菜面积3.5万亩,其中标准化日光大棚2350座,蔬菜总产9.5万吨,产值2635万元;畜牧业发展较快,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7540吨、3530吨、610吨,畜牧业产值达到5540万元。2004年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76%。 工业 工业发展起步较早,形成了煤炭、电力、焦化、冶金、建材等为支撑的工业生产体系。原煤年产量550万吨,发电量27亿度,焦炭400万吨、水泥50万吨,钢铁100万吨。境内有年产原煤400万吨的韩城矿务局、总装机容量38万千瓦的韩城发电厂等大中型企业,以及中国500强企业、陕西第一、生产能力300万吨的龙门钢铁集团,单台机组发电量居西北第一、总投资130亿元、还有总装机容量240万千瓦的韩城二电厂。民有经济发展迅猛,形成了黄河矿业开发公司、海燕焦化公司等一大批民有企业。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鲁果汁、黑猫炭黑等项目的顺利投产,加快推进了农业工业化、工业现代化的进程,炭黑年生产能力达7.5万吨,居西北第一、全省最大的焦炭企业——黑猫焦化120万吨焦炭项目已开工建设,必将为韩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煤——电”,“煤——焦炭——铁——钢”、“煤——煤焦油——炭黑”等三条产业链,2004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80亿元,同比增长35%。 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按照“金城要古,新城要新”的建设思路,撤县设市近20年来,在保护古朴典雅的金城风貌的同时,投资10多亿元开发建设了10余平方公里的新城区。目前,市区面积达59.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4.99平方公里。近年来围绕“新韩城、新观念、新形象”的“三新”教育,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县市和省级卫生城市为重点的“四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市容环境进一步整洁,城市绿化、亮化、美化进一步加强,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交通 交通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境内有108国道、304省道、沿黄公路和阎禹高速公路。西(安)太(原)铁路穿境而过,开通了全国唯一的县级市直通北京的列车,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等网络健全,通讯事业发展迅猛,固定电话用户达9万余户,百户拥有92部,移动用户达到8万余户。 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 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较快,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42.6亿元,同比增长22.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6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款达46.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04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01元。近年来,先后荣获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市、全国文明村镇建设先进县市、国家级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县)市和省级卫生城市等称号。2003年,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第二,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进入西部百强行列。 教育 周宣王时(前827~782),韩侯治理韩国(今韩城),曾设学官府。战国初,孔子高徒子夏来韩设教。明清两代,韩城境内设县学,立书院,办社学,兴义学,各类私塾遍及城乡,造就出了一批封建文人和官吏。因而韩城素负“士风醇茂”、“解状盛区”的称誉。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第一所新式学堂诞生。三十一年(1905)成立高等小学堂。次年设劝学所、师范传习所、初等小学堂。此后学堂纷纷建立。宣统年间(1909~1911)增设初等农业学堂、简易学塾,职业、成人教育开始萌芽。这些学堂按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改个人面授为班级教学,开设了介绍西方文明的课程。 民国鼎革,创明伦堂初等女子小学校、单级师范学校和乙种蚕业学校,倡导男女平权,培养新学师资,造就实业人才。但由于封建传统,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影响,入学人数寥寥,许多初小还教学生读《四书》、《五经》,因袭着封建私塾的老一套。 民国16年(1927),县立初级中学诞生。23年(1934),民众教育馆成立,社会教育逐步发展。25年(1936),推行义务教育。抗日战争爆发后,农民教育有所发展,儿童入学人数大幅度增加,教育结构和布局也日趋完善。 1948年3月韩城解放,人民0接管所有学校,依“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对旧教育进行改造。1980年达到无文盲县,1984年普及初等教育,1989年高等教育得到发展,农村教育发生新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韩城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类中小学及幼儿教育院校数不胜数,其中新农职业中学创办于1981年10月,属于职业中专类,多年来为企业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省级重点高中象山中学创办于1927年,办学质量一流闻名省内外;韩城市矿务局一中于2007年8月由矿务局移交人民0同时更名象山中学苏山分校,以文科类见长;另外还有西庄中学,司马迁中学,司马迁专修学院等中等院校。 韩城党家村 党家村现属韩城市西庄镇,主要有党、贾两族,320户人家,1400余人,约670年历史。 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党族始祖党恕轩由本省原朝邑县逃荒播迁至此定居。恕轩娶邻村樊氏女为妻,生有四子,除四子君明赴甘肃河洲“屯田”未归外,长子君显为长门,次子君仁为二门,三子君义为三门。他们都人丁兴旺,绵延至今,已传25世。元末明初,贾族始祖贾伯通由-迁居韩城,先栖居县城、贾村等处。其第五世贾连娶党姓女,生子贾璋。明朝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贾璋以甥舅之亲定居党家村,兴家立业,他们仍奉伯通为始祖,也子孙繁衍至今,已传24世。从“辈份”说,贾姓第六世相当党姓第七世,相互兄弟相称,直到现在保持不乱。 清朝前期,党家村党贾两姓分几处在豫鄂交界的唐、白河流域经商。由于能抓住时机,经营得法,都取得了很大成功。嘉庆、道光、咸丰三朝是党家村经济史上的黄金时代,据传往老家运送银两的镖驮络绎于道,号称“日进白银千两”。与此同步,党家村翻旧盖新,进入了一个持续百年的修建四合院0时期,一并筑起了祠堂、庙宇、文星阁等配套建筑。咸丰初年,村中集资筑建泌阳堡,同时建起了寨堡中几十座四合院。至此,党家村就以富有和住宅好闻名遐迩了。 但使党家村饮誉中外,首先应归功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和日本九州大学的共同努力。1986年他们联合组团来此进行了两次深入细致的调查。1991年,由该团日方团长青木正夫教授执笔用日文写成的《党家村》一书问世。标志着对党家村的重新发现。而后,国内各级文字,影视传煤,相继作了专题报导,才使党家村有了今天这样的知名度。 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革命”时期,村中相当一部分厅房、哨门、戏楼被拆毁卖掉,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让人庆幸的是在改革开放带来的农村建房0中党家村采取了保留古村古貌另辟新村的作法,而现存的一百多座四合院以及祠堂、文星阁、节孝碑、看家楼、泌阳堡已被国家当做珍稀文物加以保护,向中外开放。 以下地名与韩城市面积相当:广东揭阳市普宁市山东济宁邹城市新疆吐鲁番市托克逊县博斯坦乡西藏拉萨曲水县四川广元朝天区西藏那曲申扎县巴扎乡广东广州市增城区四川甘孜理塘县禾尼乡吉林延边州和龙市龙城镇青海果洛州达日县建设乡河南信阳新县江西抚州广昌县
韩城市特产列表
韩城石子馍
韩城石子馍

韩城石子馍 石子馍是颇受群众喜爱的传统食品,又名古鏊饼。由于它历史悠久,被称为我国食品中的“化石”。石子馍的原料是面粉、碱面、精盐、熟猪油、鲜花椒叶等,经和面、加工石子,制坯焙焙几道工序制作而成,其...

韩城十三花
韩城十三花

韩城十三花 韩城川原户户养猪,逢事请客,必杀猪招待,既经济,又盛情。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实践,终于创造出了不同形色的猪肉系列菜肴,典型者,当推“十三花”。 “十三花”就是十三道菜。分别为“五大、五小、一...

祭祀蒸食
祭祀蒸食

祭祀蒸食 祭祀蒸食是乡民过年过节、生子、盖房时用来祭神的祭品,主要品种有“枣祃瑚”、“子福”、财神馍、房王馍等。财神馍形如罐状,俗称“银子罐”;房王馍则在财神馍上再加一有顶的盖,象征房子里藏满银子。...

往来蒸食
往来蒸食

往来蒸食 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商品交易极不发达,因而人们之间的往来,便以蒸食作为礼物。 蒸食往来主要表现在婚、诞、寿、丧四个方面。 婚嫁的往来蒸食名曰“馄饨”,形如人盘腿而坐,大小如普通蒸馍。贺生子...

喜庆蒸食
喜庆蒸食

喜庆蒸食 喜庆蒸食是逢年过节,乡民为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而特制的一类蒸食,例如元宵节时,乡民们便在院中置麦积馍,在院中水道口放-馍,门道中放狗儿馍,居室放鸡儿馍,还有刺猬馍、兔儿馍等。在过清明节时,蒸...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