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查特产网
导航: 首页 山西 朔州 朔城区 雁门苦荞
雁门苦荞
雁门苦荞
雁门苦荞,是苦荞(学名 鞑靼dádá 荞)的一个种类,是指产自古雁门郡(古雁门关,今山西大同朔州一带)的苦荞。这里属于大陆性半干旱性气候区,四季分明,海拔高、偏寒,黄沙土质,土壤中富含硒、镁、锌、铁等元素。从秦汉时期就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鞑靼 族)聚集之地。 雁门苦荞,是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药食两用粮食,现在由山西雁门清高食业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生产的雁门清高苦荞系列产品主要有苦荞健茶、苦荞米面主食、苦荞醋副食、苦荞休闲食品和苦荞家纺用品。 雁门苦荞故事 营养价值极高,日本和韩国人对苦荞特别钟爱。苦荞面食、点心、饮品、休闲食品等应有尽有,苦荞餐馆在街市、车站、码头、机场等随处可见,尽管价格不菲,生意却十分红火。 上世纪中国对外开放不久,日本派数人来中国寻找优质苦荞作物,雁门苦荞被高度关注。化验结果显示雁门苦荞在各类苦荞中功效最强,品种最优,最符合现代人的生理需求。遍寻苦荞的日本人对雁门苦荞由衷地赞叹:雁门苦荞,最好!不久,日本与山西有关部门签订了大量进口雁门苦荞的订单。 历史传说 相传在古晋朝时,国君育有九子,分域而治。有年,瘟疫流传甚广,病者四肢乏力,高烧不止,吃药也无济于事。短短十日,死伤无数。顿时,军民人人自危。且说八太子殊,治国有方,素有贤名。目睹百姓食不裹腹、病魔缠身,心如刀割。每日必焚香求神佑民。殊遂-为民请命避祸,随后携民众三千,入雁门地带。每有民众生病,殊总问病在侧,重泪相伴。食粮将罄,瘟风正盛,殊与民采野果、野菜度日。这天,掌管天庭司药的神农氏采药归,化作乞儿,混在民众中,欲掌控病情,解民倒悬。殊待如宾。神农感其诚恳悯农,将疫情上奏玉帝,久无帝讯。而瘟风日盛。神农情急,遂冒死盗来玉帝雁门苦荞仙麦,撒向雁门大地。翌日,遍野雁门苦荞麦。殊率民众采收麦粒。军民不忌其苦,唯求果腹不饥。数日,瘟疾不治而愈,百姓得以安康。 历史故事 追溯雁门苦荞的历史,早在宋朝就已有了“救皇粮”的故事。 众所周知,杨家将为中国历代所推崇,有着清正高尚的民族气节。一次,宋太宗及杨家将被辽军围于雁门关,几近断粮。太宗饥饿难忍,全身无力。士兵也大多体力消耗殆尽,伤病满营,但缺医少药而无法救治,战斗力大减。此时,百姓拿出当地名产雁门苦荞支援将士。饥饿多日的宋军,终于吃了顿饱饭,太宗更是赞叹苦荞的香醇美味。连食数日后,太宗体力充盈,将士们的病况更是不治自愈,军队战斗力得到恢复。 众人无不称奇,但不知奥妙何在,认为这是上天在保佑大宋,就将雁门苦荞称为“救皇粮”。细心的杨家将询问当地百姓,才知道当地百姓有人感觉身体不爽时,很少有人吃药,而是连吃几顿雁门苦荞饭,病即自愈。 后经几番苦战,杨家将终于突破包围,击退辽军。得胜回朝后,太宗仍念念不忘此事,御书“中国第一荞”赠送当地百姓,表达对雁门苦荞救皇有功的感激之意,并下令当地-将雁门苦荞作为“贡品”连年上贡。 正因为雁门苦荞的特殊疗效和神奇色彩,它在雁门当地才有“土四环素”的称谓。豌豆粥
朔城区周边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