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店村介绍
-
梅店村
-
梅店村位于鸦鹊岭镇中部,东与田畈村、黄金堂接壤,南邻云台村和五龙村,西抵长寿村、牧童村和金和村,北靠东西泉村和镇柑桔场,是东高西低,地势丘陵的自然村落,土地松软,酸碱适中,含砂量占40%,容易耕种。新中国建立前,梅店村为东湖(宜昌)县管辖,属高前乡第七保管区。1949年11月成立了石桥农民协会。1950年至1954年实行土地改革,1955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兴起,梅店村划分为七个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走向热潮,七堰冲为第七高级社,石桥为第八高级社,1958年9月人民公社诞生,七堰为第五大队,石桥为第六大队,1984年9月大队更名为村民委员会,石桥村下设15个村民小组,七堰冲村下设12个村民小组。2003年村级规模调整,石桥村与七堰村合并为梅店村,由原27个村民小组合并为五个村民小组,27个自然组。村委会驻地距镇政府2.5公里。全村版土面积13.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344亩,水田3221亩,旱地1123亩,林地面积1000亩,水面面积286亩,村民848户,3013人,劳动力1526人。2005年粮食总产3313吨,油料总产525吨,生猪育肥18249头,柑桔总产4193吨,农村经济总收入4750万元,比1979年增长114%,农民人平纯收入4328元,是1979年的3.1倍,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坚持以提高“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重点增强为民办实事的实力,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指导思想,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打造招商引资平台,为农民奔小康夯实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党支部、村委会曾多次被县(区)镇评为模范支部、先进集体、先进单位。 村柑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由1979年180亩发展到2300亩,其中连片发展1050亩,常年产量达到4193吨,形成了以张家岗、林子岗、老林场、新林场、何家冲、刘家冲、邱家冲为主的七片柑桔产业带;养殖生猪是农民的传统,到2005年全村育肥出栏18249头,存栏4941头,发展母猪896头;发展精养鱼池100亩,水面养殖达到286亩,年产鲜鱼80吨。村级石桥路硬化1.2公里,梅店、梅台、王家湾、陈庙支渠等19条全长26500米实现三面光U型渠,加固小II型水库2座;全村电力设施从无到有,现有村级高压线路3条,2600米,低压线路38条,36000米,户户通电,生产、生活用电有保障。普及科技,改良柑桔品质,重点采用高接换种和低接增果技术,柑桔品改完成1000亩,特早、早熟、中熟比例达到3:4:3,引进良种母猪400头,年提供优质仔猪8000头;积极探索,种植高效模式,总结推广了“油-瓜-稻”水旱种植模式和“猪-沼-柑”配套生态农业模式;大面积普及软盘旱育抛栽新技术。利用闲置资产和资源,招商引资,引进宜昌市私人老板办起了昌海米业有限公司;镇建筑公司在石桥七组办起了振兴砖厂。2005年全村共有企业3家,解决就业人员50余人,创产值1860万元,职工年平均收入8000元,同时积极培育打工经济,全村外出打工180多人,年创收入55万元。 以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规划3个居民点,全村95%以上的农户都住上预制结构的楼房,98%的家庭安装了程控电话,90%的家庭拥有高档家俱,户平一辆摩托车和一台彩色电视机。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1949年,兴办私塾4处;1952年分别在石桥祖始堂和彭家溪彭向怀地主家办起了两所学校,1964年秋,七堰冲大队在六斗榜建起一栋土木结构的学校,1998年9月兴建砖混三层楼房3300平方米石桥小学教学楼,2002年石桥小学并入黄金堂小学。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小学毕业生全部进入初中学习,村民受教育的年限由1979年的6年提高到10年;1983年依托小学办起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村民无文盲,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群众性的文体活动普及,每年举办两期文艺汇演,民间乐队常年活动在村民红白喜事之中。2003年9月建起集诊断、注射、换药、观察、药房、病房、值班为一体的标准村卫生室,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各项责任考核指标名列全镇前列,符合政策生育率100%,“三查”服务率85%,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0:107内。社会保障工作扎实,对6个伤残军人给予了优抚,对5名孤寡老人实行集体供养,对35名特困人员实行了低保供养,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树典型、创样板,截止2005年全村共创建“十星级文明户”83户,“五好家庭”36户,“好媳妇”120个,“好妯娌”80对,“好邻居”50对。 村“两委”班子成员:张廷权村支部书记兼主任 李源华村财经委员 刘传友村治保调解委员 彭克玉村妇女计生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