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市村介绍
-
敖市村
-
敖市村是敖市镇政府所在地,全村共有22个村民小组,辖敖市街上、寨上、界头、曾家湾(原名杨家寨)4个自然寨,843户,3121人,居住着侗、汉、苗等民族。早在元代敖市就有侗族居住。在寨上和曾家湾通向老街的交汇处,曾有一座侗族古楼。在界头对门冲有一口水井,每天流出来的泉水咸性很重,所以侗家人都称为“井簿(侗语即盐井)”,由此考证敖市曾是侗族聚居的地方。敖市原居鳌鱼嘴,清朝初期,敖市开始进行农产品交易,随着赶集的人逐渐增多,农户居住逐步向寨上和月形坡脚扩建,道光十八年(1838年)正式开场,定每月逢三、八为场期。此后又有不少客商,匠人来此定居,形成我县繁荣的贸易集市之一。 民国初年,宋纠伯为九路团防分局总办时,将“鳌鱼嘴”改名为敖市,并将敖市四门命名为“东成、西就、南通、北达”。解放初期敖市只有一条街(即老街)。向东从“双泉井”到敖鱼井尚无人烟,靠后龙坡有一条盘坡小路(即大树根)坡上是一片大树丛林,小路外侧叫“黄土田”,往西走是罗家园讯令坪,相传这里出一个讯官老爷。讯令坪干田榜是一片荒凉的墓地和干田。中段为中和街由土地祠向西过去两栋房子是一片空地,因只外侧有住户,故称半边街,土地祠向南有一条小街叫南通街,东西两侧住户成片,当时整个敖市住户只有100多户,随着岁月流逝,人口增多,社会的发展,敖市有了空前的变化,荒凉恐怖的讯令坪、罗家园一带,建起了民房,并断断续续地直达干田榜,冷落的大树根、黄土田,住户已将塞满,使街上和寨上形成一片。 1971年老街外侧修建孟敖公路,从敖市小学至干田榜,公路两侧一座座新瓦房、砖混房拨地而起。1989年2月敖市遭受特大火灾,受灾农户238户,损失金额476万元,经县政府、县消防大队和镇村安排,农户住房向田坝发展,一座三进三十一间占地32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于1989年秋投入使用,农贸市场与寨子之间又自然形成一条街,即商业街,它东起邮电所与公路街衔接,西至新政府门口与黎平通往孟彦公路相交。商业街又有三条横街伸向寨内与公路街相连。第一条为南通街,第二条为商业街,第三条为府前街,府前街对门(平水桥)原来仅有两栋房子,而现在却东起凉柳潭,西至敖市花桥住房摆成一条长龙。黎锦三级油路由此笔直穿过。 二00二年我镇作为全县小城镇开发试点乡镇,镇政府聘请凯里市规划设计院进行规划,在敖市新区重新修建月形路、双泉路、鳌鱼路、青龙路,月形路与南通街相接,现已建成。路的两边,统一的三层砖木结构民房和门市部拔地而起,在黎锦油路两侧,从敖市一桥至二桥(780米)政府11间五层的招待所、派出所、电信所已经动工和落成,敖市新区黄金绝板区位,经商发财宝地,也是地处黎锦两县交界之地,三乡四寨人口居住集密,农贸市场区位优势,敖市村70%的人经商和从事手工业、建筑业。饮食服务、日用百货、家具加工、粮油加工、旅社等19种。他们信息灵通、经营灵活、待人和气、买卖公平,诚招天下客,广纳四方财,树立你帮我发展,我助你发财的思想,因此全国17个省市的商贾云集敖市,使敖市市场成为全县繁荣的集贸市场之一。 2002年三板溪电站黎锦移民32户145人,在敖市村落户,新建移民新村。敖市村目前已修建六条水泥硬化街道,全长4.64里,建成日产400万吨人饮工程,安装1000多门程控电话和有13个频道的闭路电视,全村机动车28辆,客运车18辆,每天客流量1000人次。 全村有耕地面积1295.07亩,其中稻田面积108.82亩。人均耕地面积0.4亩。由于人多田少,他们采取耕作制度的变革,充分发挥土地的利用率,改一年一熟制为多熟制,采用水稻——油菜,水稻——绿肥,水稻——洋芋——蔬菜,一年两熟或三熟的方法来提高单位产量。 农业主产水稻、红薯、豆类,经济作物有油菜、辣椒、水果有桃、李、柿、橙、桔等,林业主产松、杉、楠竹,药用植物有野菊花、金银花、桔梗、虎杖、百合、太子参等100多种。中药材和农产品收购、销售是敖市通往湖南靖州的重要窗口,每天南来北往的客商川流不息,因此敖市是商家必争之地。步入敖市花园似的环境,休闲娱乐的胜地。她有名胜古迹月形坡、五龙抢宝、断颈龙、金鸡望月和休闲的敖市花桥,还有历史悠久和民族特色的玩龙舞狮和民间山歌对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