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查地名网
导航: 首页 青海 海东市 互助土族自治县
互助土族自治县介绍
互助土族自治县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海东地区北部,北倚祁连山脉达坂山,与海北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相接,东北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和永登县毗邻,东南与乐都县接壤,南以湟水为界,与平安县相望,西靠大通县,西南与省会西宁市相接。全县东西长86千米,南北宽64千米。总面积3321平方千米。总人口37万人(2004年)。以汉族为主,土族约占总人口的17%,还有藏族、回族等。 县人民政府驻威远镇,距行署驻地70千米。邮编:810500。代码:632126。区号:0972。拼音:HuzuTuzuZizhixian。 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和大通谷地西南侧山地、沟谷地,湟水河自西向东流经境南,大通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县境东部。年均气温3.4℃,年降水量400-600毫米。 气候概况 【日照】互助县地处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大气稀薄,空气干洁,透明度好,云量少,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消弱较少,所以,太阳辐射光能资源较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2521.7小时,年日照率为57%,强日照时间长,年辐射量134-147千卡/平方厘米,作物生长期(4-8)国辐射量为77千卡/平方厘米,占年辐射量的52.2%,这就弥补了高寒的缺点,冬不冷夏不热。 【气温】互助县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也由于地形复杂,高差悬殊,热量资源水平分布不均衡,垂直地带差异十分明显,气温分布总的趋势是由北往南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增高。境内北部及东北部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山地年均气温均在0℃以下;北部的南门峡、边滩、林川、东和、东沟、丹麻、五十、松多等乡北部的脑山及半脑山地区年均气温在0-3℃之间;大通河谷地带年均气温约为2.0-4.0℃;中部的威远盆地和一川两沟之间的浅山地区年均气温在3.0-4.0℃;南部湟水河谷及红崖子沟、哈拉直沟、沙塘川的中、下段地区最暖,年均气温在4.0-6.5℃。年内各地均以夏季(6至8月)气温为最高,17-10℃;春季(3至5月)、秋季(9至11月)次之,10--5℃;冬季(12-2月)最低,-5℃--12℃。年中各月气温的变化又以春、秋最为剧烈,这期间月温差在5.0℃以上,初春的三月升温多在7.0℃左右,秋末的11月降温最为迅速,各地可达7.0℃-8.0℃。夏冬两季的气温均较稳定,月际间变温一般均小于3.0℃。川水、浅山地区3月份起气温大多升到0℃以上,4月和10月两月在3.0℃以上,5至9月川水及威远镇以下的浅山地区一般超过10℃,其它月份均在0℃以下。全县年平均气温为3.4℃。各月平均气温日差14.4℃,各月平均气温年差25.4℃。 【地温】年平均为6.7℃,得月平均地面温度以每年7月份最高为19.3℃,以每年1月份最低为-9℃,地面极端最高温度为58.7℃,地面极端最低温度为-29.8℃。其中县境南部湟水河谷及海拔2200米以下地区年平均温度为4℃-6℃;中部浅山地区,年平均温度为3℃-4℃;脑山、半脑山地区,年平均温度为0℃-3℃;北部和东北部高山区(海拔3100米以上),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 【降水】互助县地处内陆,一般降水不足。降水来源:主要是印度洋孟加拉湾来的西南季风;其次是太平洋来的东南季风,冬季有少量西伯利亚来的水汽。降水地区和季节,分布很不均匀,而且各年各月的降水量也很不稳定。每年以6、7、8、9四个月雨水较多,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3%,其中又以7、8两个月降水最多,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0%。按地区分,南部高丘陵区,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350毫米左右;中部浅山区,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400-500毫米;脑山、半脑山区,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550毫米以上。高山区,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650毫米左右。降水由南向北随海拔增高而增加。 蒸发量:全县年平均蒸发量为1235.6毫米,为年平均降水量的2.3倍。蒸发量随着气温上升而增加,每年一般以4、5月份蒸发量最大,5月份一般为183.9毫米。每年一般以11、12月份到来年1、2月份蒸发量最小,月平均蒸发量在33.5毫米-49.3毫米之间。 湿度:由于气候比较干燥,全县年平均相对湿度较低,仅为65%,一年中以1、2、3、4月份最低,一般为51-55%。5月份以后,随着降水量的增加,相对湿度也随着逐渐增大,到8、9月份为最高,一般为78-79%,到10月份以后,又逐渐下降。 【霜期】春末夏初出现的霜冻称为晚霜冻,夏末秋初出现的霜冻称为早霜冻。互助县各地的晚霜一般在5月中旬--6月中旬结束,南北相差一个月,早霜一般在9月中旬--8月中旬,北南先后相差一个月。各地晚、早霜出现的时间,大体与日均温稳定通过10℃的初、终日相近,无霜期从南部的川水地区逐渐向北部的脑山地区缩短,南部可达140天左右,北部脑山区仅65天左右,有些地方甚至没有绝对无霜期。全县无霜期历年平均112天,最长是1975年,达133天,最短是1978年,仅为103天。 早霜冻对川水、浅山地区影响不大,因为作物在早霜冻来临之前多已成熟。但脑山、半脑山地区,热量条件差,早霜冻出现较早,个别年份甚至在7月中、下旬即可出现,这时的麦类作物正处于灌浆至乳熟阶段,洋芋长薯块时期,耐寒力较差,经不起零下1-2℃的低温冻害,对脑山及半脑山浅山地区影响很大。 【风】互助历年风向以东北风为主,其次是西南风。历年平均风速1.4米/秒。风以春季为多,四、五月份平均风速为1.7米/秒。8级以上的大风日数,年平均为4.4天,最多的年份大风日数达9天,最少的年份为1天。沙暴日较少,年平均0.5天,最多年沙暴日为2天。春季大风吹走表土,有时还刮走肥料和种子,夏秋季遇大风,造成农作物倒状,危害农业生产。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到目前为止,已发现40个矿种,139处矿床点,其中:金属矿种有铁、锰、铜等7种;建材及非金属居多,主要有:煤炭、芒硝、硫铁、岩金、石膏、磷、白云岩、粘土、石灰岩、红柱石、玄武岩等29种;燃料矿种有煤、油页岩及其它矿种。目前,正在开采的有煤、硫铁、石灰岩、石膏等,其中石膏的探明储量达1.3亿吨,硫酸钙含量为98%;石灰石的探明储量为1.7亿吨,氧化钙含量54.85%左右;芒硝的探明储量为6亿多吨,硫酸钠含量32.9%左右;石英矿储量为1068万吨,二氧化硅含量98%左右;白云岩储量有1218万吨,氧化镁含量26%左右。 经济建设 2007年,全县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47451.4万元,同比增长35.9%,完成年计划的1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02672.2万元,同比增长39%,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44779.2万元,同比增长29.3%;完成工业增加值48648万元,同比增长28.56%,完成年计划的103.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4095万元,同比增长20.36%,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4553万元,同比增长54.1%。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41553万元,产销率达96%。 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68377万元,同比增长21.13%,完成年计划的101.23%;其中,完成工业产值44113万元,同比增长20.77%,完成年计划的101%;完成工业增加值14336万元,同比增长28.5%,完成年计划的109.4%。 全县完成社会商品销售总额40256万元,同比增长17.9%,完成年计划的104.8%,其中:粮食系统完成销售额1437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19.8%。 生产白酒7440吨,同比增长17%;生产水泥810294.9万吨,同比增长20.5%;生产铁合金8026.3吨,同比减少6.8%;生产碳化硅32457.5吨,同比增长39.1%,生产钢材70602吨,同比增长38.2%;发电41260.7万度,同比增长272.8%。 全县建设的重点工业项目33项,完成工业生产性固定投资40011万元,完成地区下达任务的100.03%,其中经贸系统完成生产性固定投资16324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36%,经贸局完成招商引资14549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82%。2007年从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经委等部门通过积极协调申请,共争取到各类项目资金2327.3万元,其中结构调整资金1550万元、“万村千乡”项目及外贸发展资金221.3万元、技改贴息资金556万元。 社会发展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总面积3360平方公里,总人口36.54万人,国民生产总值41600万元,财政收入9000多万元。是国家确定的全国商品量基地县和生态建设示范县,也是青海省主要粮油、生猪、禽蛋生产基地。全县有耕地105万亩,主产小麦、青稞、蚕豆、洋芋、油菜等;有160万亩可利用天然草场,森林面积196万亩,木材蓄积量名列青海省第二。 互助工业以当地资源为依托,初步形成了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现有酿造、建材、印刷、造纸、采矿、冶炼、搪瓷、地毯、农副产品加工等工业企业,1997年工业企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达33446万元。 该县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品种繁多的矿产和丰富的水利资源都有待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公路、铁路四通八达,贯穿全境。邮电通讯畅通,水电供应充足。 行政区划 互助土族自治县辖8个镇、9个乡、2个民族乡:威远镇、丹麻镇、高寨镇、南门峡镇、加定镇、五十镇、五峰镇、塘川镇、红崖子沟乡、哈拉直沟乡、松多藏族乡、东山乡、东和乡、东沟乡、林川乡、台子乡、西山乡、蔡家堡乡、巴扎藏族乡。 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从西汉至清代,历属临羌、西都、鄯城、西宁等县,民国十九年(1930年)从西宁县析置互助县。1949年仍设互助县属省直辖。1953年改设互助土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互助土族自治县,1960年划归西宁市,1962年复归省直辖,1978年划归海东地区。 1949提9月12日,互助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权,互助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从这时起至1951年元月,全县设5个区、32个乡(镇)。1951年元月29日,划为8个区、49个乡(镇)。1952年划为12个区69个乡(镇)。1955年2月,全县12个区统一更换名称:第一区为却藏滩区;第二区为五峰寺区;第三区为双树区;第四区为沙塘川区;第五区为哈拉直沟区;第六区为红崖子沟区;第七区为丹麻区;第八区为威远堡区;第九区为塘巴区;第十区为贺尔川区;第十一区为李二家堡区;第十二区为北山藏族自治区。 1956年10月18日,撤区并乡,全县原属的12个区、69个乡(镇)合并成为29个乡(镇)。1958年5月17日,全县由29个乡(镇)缩编为12个乡(镇)。1996年,全县辖21个乡(镇),即威远镇、西山乡、蔡家堡乡、五峰乡、双树乡、沙塘川乡、东山乡、哈拉直沟乡、红崖子沟乡、五十乡、丹麻乡、东沟乡、东和乡、林川乡、台子乡、边滩乡、南门峡乡、松多藏族乡、加定藏族乡、巴扎藏族乡、高寨回族乡。294个行政村。县人民政府驻威远镇。 2000年,互助土族自治县辖1个镇、16个乡、4个民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57089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威远镇51318双树乡18264沙塘川乡19293高寨回族乡12170红崖子沟乡17909五十乡17527哈拉直沟乡14657松多藏族乡6837东山乡11328丹麻乡21033东和乡17478东沟乡20186林川乡12579边滩乡13538南门峡乡19993台子乡21690五峰乡22511西山乡18036蔡家堡乡8214加定藏族乡7426巴扎藏族乡5102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20号文批复:撤销高寨回族乡、加定藏族乡、南门峡乡和丹麻乡,分别设立高寨镇、加定镇、南门峡镇和丹麻镇。 2001年底,互助土族自治县辖5个镇、14个乡、2个民族乡,2个社区、295个村(牧)委会。 威远镇 驻威远镇,辖2个社区(北街、南街)、22个村(牧)委会(西上街、西下街、大寺路、大寺、小寺、崖头、古城、凉州营、红崖、深沟、安定、余家、寺壕子、前跃、纳家、卓扎沟、卓扎滩、西坡、红嘴尔、兰家、班家湾、白崖)。 丹麻镇 驻东丹麻,辖17个村(牧)委会(东丹麻、西丹麻、补家、泽林、哇麻、岔尔沟门、东家、松德、新添堡、桦林、索卜沟、景州、山城、索卜淮、温家、拉庄、汪家)。 高寨镇 驻西村,辖8个村(牧)委会(东庄、西庄、东村、西村、中村、西湾、曹家堡、山上沟)。 南门峡镇 驻却藏寺,辖14个村(牧)委会(却藏寺、磨尔沟、老虎沟、祁家庄、东沟、西坡、麻其、峡口、北沟脑、古边、卷槽、尕寺加、西山根、七塔尔)。 加定镇 驻桥头,辖6个村(牧)委会(桥头、加塘、扎隆口、扎隆沟、下河、浪士当)。 五峰乡 驻上庄,辖18个村(牧)委会(上庄、新庄、上马、下马一、下马二、陈家台、转嘴、七塔尔、仓家沟、支高、兴隆、纳家、平峰、白多峨、石湾、北沟、后头沟、海子)。 五十乡 驻桑士哥,辖19个村(牧)委会(桑士哥、五十、土观、北庄、班彦、山庄、寺滩、荷包、巴洪、卓科、柳家、奎浪、上甘滩、下甘滩、拉日、保家、桦林、拉东、扎巴庄)。 西山乡 驻和平,辖17个村(牧)委会(和平、王家沟、麻莲滩、邵代家、郭家沟、西沟坪、西沟底、王家庄、郑家山、刘家沟、铁家、杨徐、牙合、湾地、东山、王家山、张家沟)。 蔡家堡乡 驻岩崖,辖14个村(牧)委会(麻莲滩、大庄一、大庄二、岩崖、包刘、后湾、杨家湾、泉湾、刘李山、上刘家、关家山、东家沟、孙家湾、余家岭)。 东山乡 驻大庄,辖12个村(牧)委会(大庄、吉家岭、寺尔、联大、下李、东山、上元保、下元保、白牙合、岔尔沟、贺尔、大泉)。 东沟乡 驻塘拉,辖16个村(牧)委会(塘拉、姚马、大庄、花园、卡子、口子、沟脑、洛少、年先、龙一、龙二、昝扎、曹家、石窝、纳卡、尔开)。 林川乡 驻贺尔,辖11个村(牧)委会(贺尔、塘日台、大河欠、小河欠、河欠口、马场、作干、包马、窑庄、许家、韭菜沟)。 东和乡 驻宋家庄,辖17个村(牧)委会(宋家庄、黑庄、山城、魏家滩、新庄、麻吉、朱家台、大桦林、小桦林、李家庄、元山、克麻、袁家庄、大庄、尕寺加、姚家沟、柳树沟)。 边滩乡 驻保家,辖10个村(牧)委会(保家、水洞、泥麻、马家、仓家、峡门、巴扎、尕寺加、昝扎、新庄)。 红崖子沟乡 驻上寨,辖17个村(牧)委会(上寨、下寨、小寨、白马寺、星家、站家、担水路、蔡家、马圈、张家、老荣、西山、芦草沟、加克、大庄、流水沟、小红沟)。 双树乡 驻双树,辖14个村(牧)委会(双树、包家口、新庄、大庄、高羌、什字、黄家湾、朱家口、大通苑、董家、周家、大沟、吉家沟、平地)。 沙塘川乡 驻雷家堡,辖14个村(牧)委会(甘一、甘二、刘家、后山、水湾、汪家、五其上、五其下、雷家堡、上山城、下山城、三其、陶家寨、总寨)。 哈拉直沟乡 驻尚家,辖14个村(牧)委会(尚家、杏元、盐昌、孙家、蔡家、费家、师家、蒋家、白崖、新庄、魏家堡、毛荷堡、里外台、蒋家台)。 台子乡 驻上台子,辖19个村(牧)委会(上台子、下台一、下台二、河东、菜滩、恰卡、直沟、峡门、大菜子沟、出路沟、多士代、楼子滩、长寿、格隆、新合、阿士记、新城、塘巴、落干沟)。 松多藏族乡 驻十八洞沟,辖8个村(牧)委会(十八洞沟、松多、花园、马营、本坑沟、哈什、麻洞、前隆)。 巴扎藏族乡 驻抓什究,辖8个村(牧)委会(峡塘、元甫、甘冲沟、学科、柏木峡、甘禅口、彩隆、抓什究)。 2005年,互助土族自治县辖5个镇、14个乡、2个民族乡:威远镇、丹麻镇、高寨镇、南门峡镇、加定镇、双树乡、沙塘川乡、红崖子沟乡、五十乡、哈拉直沟乡、松多藏族乡、东山乡、东和乡、东沟乡、林川乡、边滩乡、台子乡、五峰乡、西山乡、蔡家堡乡、巴扎藏族乡。 2006年8月,互助县撤销边滩乡,并入林川乡;撤销五十乡,设立五十镇;撤销五峰乡,设立五峰镇;撤销双树乡、沙塘川乡,合并设立塘川镇(镇政府驻原沙塘川乡驻地)。 乡镇简介 【威远镇】 县府驻地。位于县境西部。人口4.6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17%,还有藏族、回族。总面积79.6平方千米。辖西上街、西下街、寺壕子、大寺路、深沟、白崖、红崖、崖头、古城、班家湾、大寺、小寺、纳家、兰家、凉州营、安定、余家、前跃、西坡、卓扎滩、红嘴儿、卓扎沟22个村委会和南街、北街、北郊3个居委会。民国十九年(1930年)设威元镇,1949年沿旧制仍设威远镇,1958年并入沙塘川公社,1959年分设城关公社,1983年复设威远镇。 【西山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16千米。人口1.8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族。总面积89.4平方千米。辖王家沟、麻莲滩、邵代家、郭家沟、西沟坪、西沟底、王家山、东山、和平、刘家沟、张家沟、铁家、杨徐、牙合、湾地、王家庄、郑家山17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西山乡,1958年并入沙塘川公社,1961年分设西山公社,1983年复设西山乡。 【蔡家堡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30千米。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土族。总面积69.5平方千米。辖岩崖、大庄一、大庄二、余家岭、泉湾、东家沟、后湾、关家山、刘李山、上刘家、包刘、马莲滩、杨家湾13个村委会。1951年沿旧制设蔡家堡乡,1958年并入西山乡,后归属沙塘川公社,1961年分设蔡家堡公社,1983年改设蔡家堡乡。 【五峰乡】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12千米。人口2.2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5%,还有藏族、回族。总面积91.1平方千米。辖上庄、新庄、上马圈、下马圈一、下马圈二、海子、后头沟、陈家台、北沟、石湾、白多峨、转嘴、七塔尔、仓家沟、支高、兴隆、纳家、平峰18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五峰寺乡,1958年与兴泰乡、南门峡等乡合并成立五峰公社,1983年复设五峰乡。 【双树乡】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8.5千米。人口1.8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土、藏族。总面积54.4平方千米。辖双树、周家、董家、坪地、吉家沟、朱家口、大庄、大通苑、黄家湾、新元、包家口、什字、高羌、大沟14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双树乡,1958年并入沙塘川公社,1961年分设双树公社,1983年复设双树乡。 【沙塘川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20千米。人口1.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土、回、藏族。总面积154.2平方千米。辖雷家堡、甘一、甘二、总寨、上山城、陶家寨、下山城、水湾、刘家、三其、汪家、五其下、五其上、后山14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五其乡,1954年设沙塘川区,1958年与甘雷、双树、魏家沟等乡合并成立沙塘川公社,1983年改设沙塘川乡。 【东山乡】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1.1万,以土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5.6%。面积85.5平方千米。辖大庄、下季、寺尔、连大、吉家玲、贺尔、大泉、岔尔沟、白牙合、下袁保、上袁保、东山12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东山乡,1958年并入沙塘川公社,1961年分设东山公社,1983年复设东山乡。 【哈拉直沟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35千米。人口1.6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土族、藏族。总面积121.7平方千米。辖尚家、杏元、盐昌、孙家、蔡家、费家、师家、蒋家、白崖、新庄、魏家堡、毛荷堡、蒋家台、里外台14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毛荷、黑鼻乡,1957年合并为黑鼻乡,1958年与丹麻、陈伯、贺尔等乡合并成立哈拉直沟公社,1960年归西宁市平安区,1962年复归互助县,1983年更名为哈拉直沟乡。 【红崖子沟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40千米。人口1.9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21%,还有藏族、回族。总面积180.2平方千米。辖白马、小寨、下寨、星家、站家、上寨、担水路、蔡家、老幼、张家、马圈、西山、流水沟、芦草沟、加克、大庄廓、小红沟17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上寨乡、白马乡,1952年设红崖子沟区,1957年撤区设立巴洪、太原、白马乡,1958年与巴洪、太源、松多等乡合并成立红崖子沟公社,1960年归西宁市平安区,1962年归属互助县,1983年改设红崖子沟乡。 【五十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25千米。人口1.8万,以土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7%。面积167.3平方千米。辖桑士哥、五十、包家、桦林、北庄、土官、班彦、荷包、三庄、拉日、巴洪、卓科、柳家、下甘滩、上甘滩、奎浪、扎巴庄、寺滩、拉洞19个村委会。1951年设立五十乡,1957年并入巴洪乡,1958年并入红崖子沟公社,1961年分设五十公社,1983年改设五十乡。 【丹麻乡】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17千米。人口2.2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36%,还有藏族,回族。总面积147.7平方千米。辖东丹麻、拉庄、哇麻、景州、泽林、补家、西丹麻、东家、桦林、索布滩、索布沟、松德、温家、汪家、山城、新添堡、岔尔沟门17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丹麻乡,1958年并入哈拉直沟公社,1961年分设丹麻公社,1983年复设丹麻乡。 【东沟乡】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11千米。人口1.9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43%,还有藏族。总面积95.6平方千米。辖塘拉、大庄、姚马、花园、卡子、口子、沟脑、洛少、年先、龙一、龙二、石窝、纳卡、尔开、曹家、昝扎16个村委会。1951年沿旧制设东沟乡,1958年并入沙塘川公社,1961年分设东沟公社,1983年改设东沟乡。 【东和乡】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1.7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10%,还有藏族。总面积98.5平方千米,辖宋家庄、尕寺加、柳树沟、克麻、姚家沟、小桦林、元山、山城、李家庄、大庄、魏家滩、袁家庄、麻吉、新庄、大桦林、黑庄、朱家台17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东和乡,1958年并入沙塘川公社,1961年分设东和公社,1983年复设东和乡。 【林川乡】 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1.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土、藏、回族。总面积77.3平方千米。辖贺尔、大河欠、唐日台、水河欠、河欠口、马场、作干、包马、窑庄、许家、韭菜沟11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林川乡,1958年并入五峰公社,1961年分设林川公社,1983年改设林川乡。 【台子乡】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8千米。人口2.1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16%,还有藏族。总面积81平方千米。辖上台子、下台一、下台二、多士代、长寿、菜滩、大菜子沟、新城、楼子滩、直沟、峡门、河东、格隆、新合、恰卡、阿士记、塘巴、出路沟、哇麻19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塘巴乡,1952年改为台子乡,1958年分并入沙塘川公社和五峰公社,1961年分设台子公社,1983年改设台子乡。 【边滩乡】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1.4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土族。总面积80.2平方千米。辖保家、马家、峡门、昝扎、尕寺加、巴扎、仓家、水洞、泥麻9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边滩乡,1952年归贺尔庄区,1958年并入五峰公社,1961年分设边滩公社,1983年复设边滩乡。 【南门峡乡】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20千米。人口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土、回族。总面积265.3平方千米。辖却藏寺、尔沟、大老虎沟、祁家庄、西坡、麻其、七塔尔、东沟、尕寺加、西山根、峡口、北沟脑、古边、卷槽14个村委会。原属大通县隆旺乡,1954年划归互助县,1958年与丰稔乡合并为却藏寺乡后并入五峰公社,1959年分设南门峡公社,1983年改设南门峡乡。 【松多藏族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34千米。人口0.7万,以土族为主,占总人口42.1%,藏族占总人口23.6%,还有汉族。总面积207平方千米。辖十八洞沟、本坑沟、花园、松多、哈什、麻洞、马营、前隆8个村委会。1951年设松多乡,1952年改隶北山藏族乡,1958年并入红崖子沟公社,1963年分设松多公社,1978年改设松多藏族乡。 【加定藏族乡】 位于县境东端,东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76千米。人口0.7万,以汉族为主,藏族占总人口的26.1%。土族占总人口的22%。面积606.5平方千米。辖桥头、浪士当、加塘、扎隆口、扎隆沟、下河6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加定乡,1956年改设加定藏族乡,1958年合并为北山公社,1961年分设加定公社,1983年复设加定藏族乡。 【巴扎藏族乡】 位于县境东北部,东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50千米。人口0.5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1%。面积522.1平方千米。辖抓什究、峡塘、甘冲沟、甘冲口、学科滩、彩隆、元甫、柏木峡8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巴扎乡,1956年改设巴扎藏族乡,1958年并入北山公社,1961年分设巴扎公社,1983年复设巴扎藏族乡。 【高寨回族乡】 位于县境南端,距县府驻地40千米。人口1.2万,以汉族为主,回族占总人口的33%。面积73.3平方千米,辖西湾、西庄、东庄、西村、中村、东村、曹家堡、山上沟8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高寨乡,1954年改设高寨回族自治区,1956年归西宁市,1958年成立东方公社,1962年复归互助县,1983年改设高寨回族乡。 以下地名与互助土族自治县面积相当:云南楚雄州武定县广西百色靖西县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温都尔勒图镇西藏林芝察隅县古拉乡安徽芜湖市贵州黔东南州榕江县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阿拉腾敖包镇辽宁沈阳新民市甘肃省陇南宕昌县河北秦皇岛青龙县广西北海甘肃省兰州榆中县
互助土族自治县特产列表
马家村荷兰豆
马家村荷兰豆

青海省互助县充分利用气候和地域优势,积极引导农民进一步扩大荷兰豆、甜脆豆的种植面积,在威远镇、南门峡、林川等3个乡镇6个村共种植荷兰豆、甜脆豆5000亩。目前,全县90%以上荷兰豆、甜角豆已采摘销售...

互助葱花土鸡
互助葱花土鸡

互助土族自治县松多藏族乡葱花土鸡以肉质鲜美、口感好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城里人的青睐,目前葱花土鸡已销往西宁、格尔木等地,葱花土鸡也成为松多藏族乡养殖产业的金字招牌和增收亮点之一。 近年来,互助县按照...

土族盘绣
土族盘绣

地:海东地区互助土族自治县 特点:绣品多以花鸟虫鱼为内容,表达美好愿望与寄托,色彩鲜艳,绣法多样,做工精细,且耐保存。 种类:以刺绣方法区分为盘绣(针法细腻,讲究布料与丝线的颜色搭配)、拉绣(针法较...

互助白牦牛
互助白牦牛

互助白牦牛 青海 互助土族自治县畜牧兽医工作站 互助土族自治县加定、巴扎、松多、五十、丹麻、东和、东沟、南门峡、林川、五峰等10个乡镇海拔2800~4400米以内的地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2°08′...

互助青稞酒
互助青稞酒

青稞,藏语叫做“羌”,是用青藏高原特有粮食—青稞酿制而成。以前多是家酿青稞酒,现在有专门的青稞酒厂,比较有名的是青海省互助牌青稞酒,其次在西藏和四川都能品尝到青稞酒,不过多是家酿的,酒精味道比较淡,...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