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查特产网
导航: 首页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甘谷戏曲
甘谷戏曲
甘谷戏曲
甘谷民间有传统赛社、赛会活动,赛社、赛会在民间称“唱戏”。早在元、明时期,甘谷民间秧歌、社火、戏剧演唱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已开展起来,这主要表现在庙宇和戏楼的修建上。据史料分析,明末清初甘谷就有戏曲活动。清同治以来,剧种以秦腔为主,剧目为历史剧。同治十年(1871),甘谷就有优秀秦腔演员,其中杨全儿最为有名。清光绪十九年(1893),陕西秦腔演员赵安邦、汉中李来甘谷置办戏箱,组织甘谷(主要是安远镇)、武山的演员,经常在甘谷城隍庙、蔡家寺、安远及秦安、通渭演出。清末以后,甘谷的庙会遍及城乡,逢会必唱戏已成为不可更改的习俗。 民国十年(1921)后,先后有武山、通渭戏班来甘谷演出。此时,乡村一些业余班社在本村或邻村演出,最早的有大庄、安远及大石业余班社。民国二十三年(1934),任建清在金山成立“祥盛社”。民国二十五年(1936),黄迎娃在甘谷城隍庙创建“三盛社”。建国初期,农村戏曲活动十分活跃,业余戏曲自乐班至今已发展至50多个,其中安远的班社人员多,年活动时间长,范围广、影响大。 甘谷秦腔属西路秦腔,其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分欢音、苦音两种,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滚板及花腔,主奏乐器为木梆子与板胡等。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富有夸张性;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甘谷秦腔传统剧目丰富,已抄存有千余本,其唱腔音乐具有民歌俚语色彩,又富有高亢雄劲与细腻悱恻情绪的表现力。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初,甘谷秦腔表演突出,尤以北山为盛,每年春节、农历3月20日和7月12日,县内诸多庙会中,必有民间戏班或秦腔专业演出团体助兴。甘谷脸谱
甘谷县周边特产
甘谷夯歌
甘谷夯歌

“打夯号子”,属劝力即兴山歌,其起源甚早。《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yehu),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多见于建筑屋基打夯,也可用于挽车上坡、挽舟上水等情势下。号子节奏...

甘谷高台
甘谷高台

高台。又称高杆戏。源于宋,来自于军队庆祝胜利时抛人于空中的娱乐形式,后传入民间。甘谷的高台由山西、河南等外地客商引入,最初落户于安远、磐安、距今有一百余年。高台表演内容以古典小说、传统剧、新编历史剧...

甘谷社火
甘谷社火

社火,俗称“秧歌”,是民间各种歌舞形式的总称,广泛流行于全县各地。主要以打击乐或民间小乐队伴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耍狮子、舞龙灯、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大头娃娃、高台等。甘谷秧歌多取材于古代神...

甘谷戏曲
甘谷戏曲

甘谷民间有传统赛社、赛会活动,赛社、赛会在民间称“唱戏”。早在元、明时期,甘谷民间秧歌、社火、戏剧演唱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已开展起来,这主要表现在庙宇和戏楼的修建上。据史料分析,明末清初甘谷就有戏曲...

甘谷脸谱
甘谷脸谱

脸谱是指戏曲中某些角色(多为净角)脸上画的各种图案。脸谱源于面具,其渊源可追溯到六世纪的北齐。据《旧唐书·音乐志》及唐段安节所撰《乐府杂录》载: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形貌美丽而勇武,自觉不能使敌人畏惧,故...